注释:
1.刘述先:“思想文化危机还是现实危机”,香港《九十年代》,1988年4月号。
2.李中华:“大陆文化热的起因与知识分子的觉醒”,台湾《中国论坛》,第295期,1988年1月10日。
3.陈来:“思想出路三动向”,台湾《当代》,第21期,1988年11月。
4.刘青峰:“二十世纪中国科学主义的两次兴起”,香港《二十一世纪》,第4期,1991年4月。
5.还学文:“就《二十世纪中国科学主义的两次兴起》与作者商榷”,香港《二十一世纪》,第7期,1991年10月。
6.傅伟勋:“走向未来的金观涛与刘青峰:大陆学术界的前卫象征”,台湾《文星》,1987年第1期。
7.胡昌智:“过去的迷惘:评《兴盛与危机》”,台湾《文星》,1988年第3期。
8.逯耀东:“借系统论的尸还唯物论的魂”,香港《明报》,1988年11月号。
9.同1.。
10.傅大为:“评金观涛、刘青峰《问题与方法论集》以及刘青峰《让科技的光芒照亮自己: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发生》”,台湾《台湾社会研究季刊》,1988年夏季号。
11.陈璋津:“金观涛与中国文化出路的探讨”,台湾《中国大陆研究》,第31卷,第5期,1988年11月号。
12.D.A.Kelly:“Chinese Controversies on the Guiding Roll of Philosophy over Science”(打印稿)。
13.金观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新十日谈:关於文化重建与中国前途的对话》,金观涛、刘青峰著,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
甘阳:“儒家在现代中国的角色与出路”,《我们在创造传统》,台北联经出版社,1989年,第14─15页,第17页。
包遵信:《批判与启蒙》,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9年,第58页,第61页,第66─67页。
14.见2.、3.、15.、16.。
15.甘阳:“八十年代文化讨论的几个问题”,《中国当代文化意识》,香港三联书店,1989年5月,第215页。
16.金观涛、刘青峰:“从历史发展看中国改革的未来”,香港《百姓》,1987年6月号,第42─44页。
17.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北京三联书店,1988年12月,第271─272页。
18.《Meyers Enzyklopaedisches Lexikon》,Bd.12,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AG.Mannheim,S.439─440。
19.Lieber,Hans-Joachim:《Ideologie, Einehistorisch-systematische Einfuehrung》,Paderborn, Muencchen,Wien,Zuerich: Schoeningh,1985。
20.Shils,Edward:“The Concept and Function of Ideology”,in《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hg. von D. L. Sills, New York1968, Nachdr.1972,Pp.66─75。
Jordan,Pascual:“Das Ende der Ideologien”,in《NeueDeutscheHefte》2,S.581─594。
Partridge, P.H.:“Politics, Philosphy, Ideology”,in《Political Philosophy》,edited by Anthony Quint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Pp.32─52。
Bracht,K.D.:《Zeit der Ideolodien, Eine Geschichte politischen Denkens im 20. Jahrhundert》,Stuttgart1982。
Albert, H.:《Oeonomische Ideologie und politische Therorie》,Goettingen,1954。
Geiger,Th.:《Ideologie und Wahrheit,eine soziologische Kritik des Denkens》, Stuttgart/Wien1953。
Mannheim, K.:《Ideologie und Utopie》,Bonn,1929, Frankfurt/Main,1952。
Topitsch,E.:《Sozialphilosophie zwischen Ideologie und Wissenschaft》,2. Auflage, Neuwied 1966。
21.林毓生:《中国意识的危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
22.见4.,第32页。
23.见3.。
24.见8.。
25.见6.。
26.参见扬人(仲维光):“从苏联的解冻文学到中国的文学解冻”,德国《莱茵通信》,1991年第3、4期。
多多:“1970─1978北京的地下诗歌”,斯德哥尔摩《今天》,1990年,第1期。
贝岭:“中国大陆前卫诗歌运动:对一个时代终结的回顾”,台湾《中央日报》,1990年10月20日、21日。
27.金观涛:《我的哲学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第7页。
28.同上,第12页。
29.同上,第12─17页,引号内为第13页。
30.同上,第17页。
31.同上,第23页。
32.金观涛:《金观涛刘青峰集》,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7页。
33.同27.,第33页。
34.参见32.,《金观涛刘青峰集》中“太阳岛的传说”一诗。
35.金观涛、刘青峰、樊洪业:“控制论与制度改革”,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第3期。
36.同上文,此处引自《问题与方法集》,金观涛与刘青峰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49页。
37.同上,第494─495页。
38.同上,第504─505页。
39.金观涛、贾新民、刘青峰:“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机制的探讨─兼论我国科学技术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经济能力的原因”,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1984年第1期。
40.见16.。
41.戴晴:《学者采访录》,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
42.同13.,第69页。
4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光明日报》,1978年5月11日。
44.金观涛、华国凡:“认识论中的信息和反馈”,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1982年第3期。此处引自《问题与方法集》第357页。
45.同上,第358页。
46.金观涛、华国凡:“质变方式新探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1期。此处引自《问题与方法集》,第355页。
47.见27.。
48.参见6.。
49.见27.,第435页。
50.同上,第47页、第49页、第436页。
51.同上,第47页。
52.同上,第179页。
53.金观涛、刘青峰:《问题与方法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4页。
54.金观涛:《在历史的表象背后》,《走向未来丛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
55.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
56.见53.,第2─46页。最初发表于《历史的沉思》,三联书店,1981年。
57.见53.,第9页。
58.见53.,第5页。
59.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9年。
60.金观涛、樊洪业、刘青峰:“文化背景与科学技术结构的演变”,《科学与文化─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陕西科学出版社,1983年。可参见53.,第155─239页。
61.同上,第239页。
62.金观涛、刘青峰:《新十日谈:关于文化重建与中国前途的对话》,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0年。
63.金观涛:“中国文化的乌托邦精神”,香港《二十一世纪》,第2期,1990年12月。第25页。
64.同上,第17页。
65.同上。
66.同上,第25页。
67.同上。
68.同上。
69.同上,第30页。
70.同上。
71.参见A. Reitzer,《Kommunismus und Kybernetik(Kybernetik in der Sowjetunion)》. Bonn1967;“Methodologische Probleme der Naturwissenschaften: Kritische Analyse der ostwissenschaftlichen und dialektisch-materialistischen Position”,《Philosophia Naturalis》76/77, Frankfurt/M.
72.叶晓青:“科学史研究中的文化观─评N.席文‘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生科学革命’一文”,《自然辩证法通讯》,北京,1986年第6期。
73.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把李泽厚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文章找来读。
74.附:金观涛给邓力群的一封信(1984年12月22日):
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力群同志:
“走向未来”丛书在中央许多同志的支持,及您的直接关怀下,第一批书(12种)84年3月和广大读者见面,引起强烈反响。不到三个月就第二次印刷,印数由几万跃到二十几万。新华社、人民日报均发了消息和评论。不完全统计,至今年九月,全国各地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已陆续发表了四十多条消息、评论,向读者推荐这套丛书。许多高等学校召开了“走向未来”丛书专题读书会、讨论会、报告会。今年12月12日至14日,浙江省读书指导委员会(办公室)、浙江工人报社、东方青年杂志社、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编辑部)联合召开了“走向未来”丛书大型评书会,盛赞这套丛书。目前,第二种书(14种)已发印厂,估计明年能见到书。(有关这套丛书社会反映的材料见附件二)。
“走向未来”丛书至(原文用的是此字─注)所以在读者中,尤其青年中引起强烈反响,是由于近年来我国青年知识分子对哲学、经济学、历史学、自然科学及方法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要求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严肃地、科学地介绍当代世界的各种科学新成果,帮助他们结合我国传统,联系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开展中国式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青年读者纷纷致函或登门拜访表示希望丛书编委会能创办一份“走向未来”杂志,以补充丛书周期性长之缺陷。第二批书稿发稿后,编委会认真总结了近两年来的工作,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和缺点,一致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外来研究成果及我国中青年理论研究成果的评介工作,需要对不同层次的青年,从理论上进行不同层次的宣传教育,确实有必要出版一份两科结合的“走向未来”杂志。为此,经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所党委批准,我们向中国社会科学院申报了建立自负盈亏的“走向未来”杂志社。(见附件二)青少所在整改中有可能撤销,我们希望报批建立杂志社不受此影响。为了加强对丛书和杂志的指导,还顺请您为我们推荐一些同志任顾问。
特此呈报,恳请您批准。此致
敬礼!
金观涛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走向未来”丛书编委会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二十七日